首页 >科技 > 正文

多做减法,少些“无效社交”

来源:广州日报 2023-07-07 13:52:52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原标题:多做减法,少些“无效社交”

互联网时代,社交平台满足了人们多样的社交需求,但无处不在的线上社交也给很多人带来负担。近日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59.4%的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的“无效社交”多。(7月6日北京青年网)

啥是“无效社交”?这概念貌似挺抽象,但现实指向很明确。数年前的一则网络流行段子或许可以作解:你是砍柴的,他是放羊的,你和他聊了一整天,他的羊吃饱了,你的柴呢?砍柴的人和放羊的人聊天,过程中没完成利益置换,从中无法获取价值,这段关系就被斥为无效社交。当然,这个观点或许有些功利主义之嫌,但多少也表达了无效社交的部分含义,即缺乏意义和价值的交际。

有句古话说,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”。不可否认,社交是有必要的。不论现代生活再怎么变得陌生化、原子化,也不论现代人对边界感变得如何敏感,都无法改变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这个基本事实。建立趣缘圈子也好,实现群体认同也罢,都需要交际,需要互动。

不过,有些无用、无意义的社交却不在此列。著名的科幻剧《黑镜》中讲了一个故事,主角蕾茜生活在一个社交评分系统构成的虚幻世界中,为了迎合他人获取高评分而掩饰自身个性,被社交生活所绑架,最终成了这套系统的牺牲品。

影视创作毕竟是虚幻的,但也投射了某种社会现实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此类场景不算少见。饭局上加了一圈微信、递了一叠名片,转身不知谁是谁;酒局上皮笑肉不笑互相恭维,到头来都成了躺在朋友圈里的“僵尸好友”……人际交往这事本身应是自由、随性的,目的在为彼此提供价值。为了合群而参与一些社交,看似热络,实则多为走马观花式的任务和表演,难以获得深度交流体验,更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。在浮于表面的社交中,未必能给自身带来情感上的满足,孤独和焦虑可能也只会有增无减。

少即是多。适当的“断舍离”,反倒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精致简化和提纯。当社交质量越来越高、越来越多元时,我们的生活质量、心灵质量或许也会因这份精简而获得提升。(付迎红)

上一篇: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团队成功研发院前救护系统 下一篇:最后一页
x
精彩推送